张橡胶

张橡胶

日杂

絶対的な煮込み方法はありません

以手冲为例 —— 如何冲泡一杯没喝过的咖啡豆,我认为有两个要素:

  • 豆子信息
  • 豆子状态

豆子信息#

一包咖啡熟豆,包装上通常会有关于咖啡豆的相关信息,以我手头这款为例。

这是一款原产于巴厘普普安的阿拉比卡豆,以日晒处理,海拔高度在 1200~1300 米,风味描述是:浆果、香蕉、桃子。豆种信息的 MIX 意味着是是混合种植、混合采收,而不是单一豆种,比如铁皮卡或者卡帝姆之类的。烘焙程度为浅中。

听着好像很复杂,很多信息对小白也不友好。个人角度出发,以上信息真正值得关注的有三点:

  • 海拔高度
  • 处理方式
  • 烘焙程度

关于海拔高度可以记住一条公式:海拔越高,酸质更高,风味更复杂,偏热带水果、花香、酒香;海拔越低越醇厚,低酸,风味偏可可、坚果、木质或泥土。

1200~1300 的海拔高度在咖啡种植环境里属于中等海拔,风味表现均衡、酸甜适中,可能伴有花香。

然后海拔不是决定风味的唯一因素,豆种、处理方式、烘焙程度、萃取方式等都会影响咖啡的风味表现。同等海拔下,水洗处理的咖啡豆风味干净、酸质更明亮,日晒则是浓郁的水果和酒香。

回到这包豆子,作为一款日晒处理的中海拔浅中烘咖啡豆,我们大概可以知道这是一款香气浓郁、酸质明显、风味偏水果调性的咖啡豆。同时,这是一包烘焙完成已有一个多月的豆子,意味着不存在养豆问题,但也未必新鲜。

豆子状态#

养豆泛指咖啡熟豆排放二氧化碳的过程,加速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案很多,作为一款一个多月的咖啡熟豆可以先排除掉二氧化碳残留的问题,也就是咖啡手冲中第一段的「焖蒸」需要改掉。重点更多放在地萃取出咖啡豆本身风味物质的问题上。

而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,咖啡豆自身的风味物质也会流失。作为一款一个多月的咖啡熟豆,如果我想尽可能的喝到其产地风味,高温细粉能尽可能多地萃取出咖啡豆前端的风味,使其香气、酸质更明显。再补液重平衡口感。

以 15G 咖啡粉为例,92℃ 水,第一段绕圈注水直接给到 120G,等待滴滤结束后中心匀速注水 80G,总注水量 200G,萃取到此结束,后续可以在第一口风味的基础上额外注水平衡口感,总注水量控制在 1:14 ~ 1:16 的区间。

结语#

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不太有机会接触烘焙好的咖啡豆。作为一个每天要喝一杯咖啡的人,我的咖啡因摄入来源是通过网购咖啡生豆再自行烘焙,并且因为设备和手段相对原始,有经验但很难总结出普世的经验性。成熟的、商业的咖啡熟豆相对有迹可循,可控的烘焙、专业的杯测转为可读的豆子信息,有框架、有思路就可以下手。

読み込み中...
文章は、創作者によって署名され、ブロックチェーンに安全に保存されていま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