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手沖為例 —— 如何沖泡一杯沒喝過的咖啡豆,我認為有兩個要素:
- 豆子信息
- 豆子狀態
豆子信息#
一包咖啡熟豆,包裝上通常會有關於咖啡豆的相關信息,以我手頭這款為例。
這是一款原產於巴厘普普安的阿拉比卡豆,以日曬處理,海拔高度在 1200~1300 米,風味描述是:漿果、香蕉、桃子。豆種信息的 MIX 意味著是混合種植、混合採收,而不是單一豆種,比如鐵皮卡或者卡帝姆之類的。烘焙程度為淺中。
聽著好像很複雜,很多信息對小白也不友好。個人角度出發,以上信息真正值得關注的有三點:
- 海拔高度
- 處理方式
- 烘焙程度
關於海拔高度可以記住一條公式:海拔越高,酸質更高,風味更複雜,偏熱帶水果、花香、酒香;海拔越低越醇厚,低酸,風味偏可可、堅果、木質或泥土。
1200~1300 的海拔高度在咖啡種植環境裡屬於中等海拔,風味表現均衡、酸甜適中,可能伴有花香。
然後海拔不是決定風味的唯一因素,豆種、處理方式、烘焙程度、萃取方式等都會影響咖啡的風味表現。同等海拔下,水洗處理的咖啡豆風味乾淨、酸質更明亮,日曬則是濃郁的水果和酒香。
回到這包豆子,作為一款日曬處理的中海拔淺中烘咖啡豆,我們大概可以知道這是一款香氣濃郁、酸質明顯、風味偏水果調性的咖啡豆。同時,這是一包烘焙完成已有一個多月的豆子,意味著不存在養豆問題,但也未必新鮮。
豆子狀態#
養豆泛指咖啡熟豆排放二氧化碳的過程,加速二氧化碳排放的方案很多,作為一款一個多月的咖啡熟豆可以先排除掉二氧化碳殘留的問題,也就是咖啡手沖中第一段的「悶蒸」需要改掉。重點更多放在地萃取出咖啡豆本身風味物質的問題上。
而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時,咖啡豆自身的風味物質也會流失。作為一款一個多月的咖啡熟豆,如果我想盡可能的喝到其產地風味,高溫細粉能盡可能多地萃取出咖啡豆前端的風味,使其香氣、酸質更明顯。再補液重平衡口感。
以 15G 咖啡粉為例,92℃ 水,第一段繞圈注水直接給到 120G,等待滴濾結束後中心均速注水 80G,總注水量 200G,萃取到此結束,後續可以在第一口風味的基礎上額外注水平衡口感,總注水量控制在 1:14 ~ 1:16 的區間。
結語#
很長一段時間裡我不太有機會接觸烘焙好的咖啡豆。作為一個每天要喝一杯咖啡的人,我的咖啡因攝入來源是通過網購咖啡生豆再自行烘焙,並且因為設備和手段相對原始,有經驗但很難總結出普世的經驗性。成熟的、商業的咖啡熟豆相對有跡可循,可控的烘焙、專業的杯測轉為可讀的豆子信息,有框架、有思路就可以下手。